去泊岗

发布时间:2023-12-09浏览次数: 来源:作者:邱晓鸣

5.jpg

 

邱晓鸣,安徽滁州人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安徽省文学院签约作家,淮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,发表中长篇小说数十部及散文达200万字。出版有小说集《像狗一样奔跑》,散文集《乡里、城里》。作品收录多种丛书,小说《东张西望》被译成俄文在俄罗斯出版。小说《蛙声一片》获第二届"古井杯"安徽省小说大奖,长篇小说《河之上》获安徽省2015年金穗文学奖。



去泊岗


到明光,是晚上。

我发现,明光城的交通信号灯很特别,树叶状的,红黄绿的变化着,既新奇又有创意。问了,说是银杏叶。原来,银杏,是明光的市树。

他们说,这时节,来明光不去泊岗看看就等于白来,因为,银杏黄了。他们还说,泊岗的地形就是一片银杏叶的模样。我不信,用手机查看地图,哎哟,真的,像得很。看来,这个叫泊岗的地方有点意思。好,我们就去泊岗。

去泊岗,要过轮渡。

泊岗,位于苏皖两省三县(泗洪、明光、盱眙)交界处。过去,淮河在这里拐了个弯,形成的一个“C”字形的岛屿。1952年,治理淮河,在泊岗南面挖出一条七公里长的新河道,将围绕泊岗东西北“C”字形的淮河截弯取直,使之成为千里淮河上唯一的岛乡。

我们在阚台渡口上了船。

渡船挺大,一次能载十几辆汽车过河。时值浅冬,天,蓝得彻底,棉絮一般的云,白得耀眼。河面宽阔,河水清亮。风,吹过来,既干净而又清爽,其中还带着一丝甜味儿。不知怎的,那个瞬间,我的心儿忽然变得敞亮起来。

机器轰鸣,渡船开动了。站在舷边,望着河面上那一串渐行渐远的货船,我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。

他们说,脚下这条河就是1952年人工开挖出的河道。很难相信,眼前,这一眼望不到头浩浩大河,竟然是人力开挖的。太震撼了。

那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。

建国初期,在毛主席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号召下,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淮运动展开了。那时候,国家的财力物力都很缺乏,治淮工程全靠人力开挖。当时,淮防部门从宿县、六安、定远、肥东、来安、天长、嘉山、盱眙、凤阳等九县组织民工13万人,同时,调来劳改犯3万多人。

工程于1952年12月底正式开工。

人们在工地旁搭建了发电厂,医院,戏院,仓库等等。指挥部按区域给民工编成数十个总队,同时划分了作业点和工程量。每个总队都配备了后勤保障机构,负责粮草,同时兼顾宣传任务,旨在激励和鼓舞民工,保持旺盛的斗志。据说,当时,仅盱嘉总队就有业余剧团8个,演员300多名。

他们介绍着,我的大脑过电影似的展现出一幅幅画面:数十里河湾,工棚林立。白天,工地上,人欢马叫,红旗招展,号声震天。夜晚,河湾里,人潮汹涌,灯红通明。近20万人集中在这一片狭长的河套内,你追我赶,比学赶超,战天斗地。一时间,僻静的泊岗沸腾了。那阵仗,真可谓:敢叫日月换新天。

历时两年,工程竣工。

人走了,岸还在。谁也说不清,两年来,这里发生了多少故事。我相信,他们都是一个个故事里的点儿,人是线,时间,成了河。

那一年,人们在淮河新堤栽下约200棵银杏。从此,种下了泊岗与银杏的因缘。

下了船,我们便看见了银杏树,整齐地排列在大堤上,枝繁叶茂,十分壮观。

他们说,这些树都是当年栽下的,70多年过去,如今,均已长成参天大树。只是可惜,今年天暖,银杏叶没熟,现在还不是最佳观赏期。我知道,这一回,我们见不到微风拂过,落叶飘落,一地金黄的美好景象,心里难免有些失落。

大堤上的银杏公园,停了许多车。看车牌,大多是外地的。我想,大家都是慕名而来的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这里,显然成了网红的打卡地。

树林间,有人穿得花花绿绿,倚着棵树,搔首弄姿地拍着抖音。有人自带音响设备,来这里唱歌。瞧,那个老汉,一把年纪,挺自信的,手持话筒,扯着嗓子可劲地嚎,什么走调呀破音呀,无所谓,自己唱舒坦了,便是好。不远处传来节奏感超强的音乐,近了,只见一男三女身着统一宽松的卡色嘻哈服饰,踩着节奏,对着摄像机,面带微笑,跳着劲爆而又帅气的曳步舞。望着他们,刹那间,欢快的气氛感染了我,真想吼一嗓子:恐龙扛狼扛狼扛……。然而,我没敢。

他们说,从1989年开始,泊岗人先后从江苏山东等地,引进银杏树苗种子,经过推广,银杏种植渐渐地在全乡发展起来。眼下,全乡银杏栽植面积1万多亩,树苗40万株,其中百年以上大树1株,70年以上大树近200余株,每年树苗、树叶、果实等加工产品销售收入颇丰。2018年,泊岗获得省级银杏现代林业示范区。

“金泊岗,银代阳,万年穷不了大柳巷。”这是淮河下游流传的民谣。泊岗不大,面积只有27 km2,人口不足2万,却是远近闻名的富裕之地,鱼米之乡。这里四面环水,盛产各类鱼虾河鲜,尤其是淮王鱼,异常珍贵。据说,淮王鱼是淮河风台至明光泊岗这一段独有的野生鱼类,味道极其鲜美,据说,尝过此鱼,终生不忘。

自古以来,泊岗人一直保持种菜的传统。淮河冲刷淤积出的沙土,特别适合种植果蔬。比如,花生、马铃薯、胡萝卜、红萝卜、白菜、芹菜等等。乾隆年间,这里的花生作为贡果,年年敬献朝廷。泊岗远离城市,有淮水相隔,无工业污染,岛内产出的蔬菜皆为绿色产品,颇受客商的青睐。他们说,岛上还有许多值得打卡的好去处,比如,银杏亭,银杏馆,桃花坞,乡愁馆等等。如今,乡村旅游成了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之一。

坐在车上,我一边听他们讲话,一边想,此时,要是能去菜地看看,吹吹风,晒晒太阳,多好。若是再能拨几个萝卜,更好。红萝卜,绿缨子,薅出萝卜带出泥,抖一下,捋去沙土,哎哟,油光水滑的,红的诱人。剥开红皮,咬一口,那才叫一个鲜嫩多汁,甜脆爽口。冬吃萝卜夏吃姜,美的很。

车停了。

下了车,出现在眼前的是绿油油的田野,一片连着一片,郁郁葱葱,绵绵不绝。跳上田埂,仔细看,我认得,这里种得全是雪里蕻。地里,雪里蕻的长势非常好,墨绿中透着嫩黄,顺着阳光下看过去,十分养眼。

我蹲下来,抓一把泥土,嗅了嗅,那味道,既熟悉又亲切,有点腥,也有点甜。瞬间,我想家了,想老屋,田野,土地,亲人,想母亲腌制的咸菜雪里蕻。我知道,我是在乡里长大的,身上一直带着草木的气息。那一刻,我承认自己破防了。

时代在变,没想到,在泊岗,小小的雪里蕻也能做成大产业。雪里蕻加工厂的创办者,竟然是泊岗返乡创业的的有志青年。他们采取企业加农民合作社的模式,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,订单式种植雪里蕻。目前,全乡种植面积达1000亩,逐渐形成了集种植,深加工,销售为一体的雪里蕻产业基地。

离开泊岗时,又是轮渡。

站在舷边,抬头望天,哎呀,来了一枚月亮,月,熟悉的,陌生的,不在意的,看不够,忘不掉的,管它呢,它在便是好。转眼,我看见轮船驾驶舱有副对联:“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。”这是我今天看过的最温暖的词汇。

泊岗就是一个新打开的故事,等待被聆听,被铭记,被收藏,被更多的人,以爱之名深情以待。


初审|陶昌斌
审核|王玉荣
审签|张   毅

滁州政府网

Copyright 2006-2013 Powered by ahczwx.org,滁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.

滁州市会峰路555号会峰大厦7楼 版权所有

电话:0550-3023728 皖ICP备14009401号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229号